預約咨詢電話: 0453-8121617 13514543770
QQ: 1728434274
QQ: 755268474
地址:牡丹江市西平安街3號新宏基大廈17樓1707室
企業家的心理健康狀態不容樂觀,他們的心理問題影響很大,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企業家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聯合國衛生組織指出:“健康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滿狀態。”心理健康既是健康的重要內容,又對身體健康有著極大的影響。關于心理因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中西醫都有深透的研究。中醫把“七情內傷”作為“致病三因”之一。認為七情致病的機制主要在于兩個方面:第一,生命的本質是氣化活動構成的耗散過程流,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氣化的過程異常,而七情等心理因素正是導致氣化異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內經素問.舉痛論》所說:“百病皆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七情”過度或失衡就會導致氣機紊亂而致病。第二,心理活動與五臟的生理活動相適應,“五志”過極可以直接傷及相關臟腑。這便是《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西醫研究發現,不良情緒和某些人格特征都可能引起疾病。許多學者證明了情緒與疾病的關系。Cassel(1973)總結了20個研究成果,發現生活在簡單安定的原始社會中的人們血壓偏低,且不隨增齡而升高。但同一種族的人遷居到工業化城市的環境中,其血壓就會升高,并隨年齡而增高。這說明快節奏強競爭社會中人們的緊張情緒與高血壓密切相關。美國新奧爾良一家診所和耶魯大學醫學院也分別用統計調查的方法證實了不良情緒與疾病的關系。20世紀60~70年代的動物實驗也為情緒致病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Miller用小白鼠做實驗,證明了恐懼與排便的關系。前蘇聯一研究中心用狒狒做實驗,證明了長期狂怒與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塞的關系。無數研究表明,不良情緒可以導致疾病。學者們還論證了人格類型和行為特征與疾病的密切關系。Thomas追蹤觀察了1337個醫學生,發現48個癌癥患者的人格特點相似。他們在幼年時都沒有得到父母的疼愛,都很敏感,性格內向而抑郁。有人在瑞典的2550個居民中進行了10年的調查研究,發現癌癥患者具有“亞穩定人格”,性格抑郁。Friedman等人對人的行為特征與冠心病的關系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發現“A型行為類型”與冠心病明顯相關。企業家如果不調節情緒、修養人格,他們的健康狀態不可能不受影響。
企業家的心理狀態還直接影響他們的個人幸福。幸福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滿足的一種心理體驗,是達到生存和發展的某種完滿狀態的心理感受。快樂的心理體驗是幸福的主觀形式;而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實現從而達到生存發展的某種完滿狀態,則是幸福的客觀內容。幸福必須達到主觀和客觀的統一。但是,幸福就其自身來說,主要是一種心理體驗,是一種情緒情感,屬于主觀意識范疇。幸福自身是主觀的,因而完全依自己的主觀感受而轉移:一個人只要覺得快樂而幸福,他就是幸福的;只要覺得不幸,他就是不幸的。因此古人說:“知足者富”,“知足長樂”。并且認為:“生長富貴叢中的,嗜欲如猛火、權勢似烈焰。若不帶些清冷氣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將自焚。”從幸福的主客觀統一性出發,近現代對生活質量的評估使用了生活質量的主觀與客觀兩套指標體系。不過,從幸福的本質來看,主觀的評價比客觀的狀況更為重要。坎貝爾在研究中發現,生活質量與個人生理需求的相關度為0.13,與收入的相關度為0.12,與智力的相關度為0.17。顯然,生活質量與客觀物質低度相關,而與主觀狀況的相關度卻較高。正因為如此,國際學術界對生活質量(QOL)的研究才主要側重于主觀方面,并以個人的幸福作為研究的中心或出發點。其實,人們的終極追求并不是財富、權力、地位和榮譽,而是幸福。財富、權力、地位和榮譽之類的東西只是構成幸福的客觀條件,而真正幸福與否,卻最終取決于自己心中是否滿意的心理體驗。如果把錢鐘書“婚姻像穿鞋,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這句話擴充開來,那么,幸福不幸福并不取決于外人看到的貧、富、賤、貴等客觀狀態,而是個人的心態。因為“幸福像穿鞋,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就不難理解擁有榮耀、權力、財富和美人的拿破侖為什么會說:“我這一生從來沒有過一天幸福的日子!”就不難理解一些腰纏萬貫的企業家為什么會突然自殺,就不難理解雖然一般居民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遠遠低于企業家和政府官員,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低于城市居民,但是《2005年社會藍皮書》中公布的“2004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報告”卻作出了這樣的結論:目前中國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農村居民幸福感強于城鎮居民。
企業家的心理健康不但影響其個人的健康幸福,而且對企業的發展和企業員工的健康、幸福和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現代管理正從科學管理向文化管理發展。正如荷蘭學者霍夫斯坦特所指出的,管理不是處理具體的東西,而是處理對于“人”有意義的信號,這種信號是在家庭、學校、社會等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因而文化必然滲透到管理和組織的全過程之中。國際調查顯示,國際間經濟合作的失敗,只有30%是由于技術、財務或戰略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與之相對,倒有70%的失敗在于人員之間的跨文化溝通障礙。與此同時,管理也正從以“資”為本的管理向以“人”為本的管理發展。尤其是在知識經濟下,人本特點更為突出。知識的存在有三種不同的形態,一是存在于各類文獻之中,二是存在于人的頭腦之中,三是通過人的勞動凝結于產品之中。第一種存在形式的知識代表著一種潛在的經濟價值,它要通過第二種存在形式才能物化于產品之中。人力資源成為了知識實現其經濟價值的中介和依托。因此,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企業中“人”的作用日益突出,企業要求員工更廣泛、更積極地投入企業運作,并通過員工不斷的學習、提升能力、提高素質,來達到企業繁榮和發展的目標;要求員工借助于工作小組、任務團隊或質量圈等活動,廣泛地融入和參與管理;要求員工的工作更富有靈活性,體現出責任感;要求構建員工和管理者、員工與員工之間和諧的關系。而這些要求能否達到,都與領導者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質有關。領導者的認知能力決定了審時度勢和決策的正確與否,從而決定了企業的興衰;領導者的修養和協調理念及能力,決定了企業人際關系的和諧與否;領導者的情緒情感影響著激勵和協調功能的發揮。
在企業文化建設和人本管理中,領導者的人格、心理和價值觀起著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說,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程度上,企業文化就是企業家價值觀和人格的外化,而這種外化又必然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和員工的幸福。例如,一個剛愎自用、獨裁專斷的領導,他希望建立的必然是大權力距離的企業文化。大的權力距離,必然使企業建立嚴格的等級順序,不同等級之間必然存在明顯的不平等。因此,就很容易造成擁有權力者與沒有權力者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不利于員工與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和諧。它還會造成下屬對上級有一種強烈的依附需要,下屬對上級惟命是從。從而使組織缺乏活力,不利于激發員工在工作和學習中的積極性。當然,如果出現了更為極端的現象,領導因貪欲而犯罪、自殺、逃離,則企業和員工將會遭遇更大的不幸。
蘇洵說得非常好:“為將之道,當先治心。”企業家的心理健康的確不可掉以輕心!